周龑:以匠心守护青山绿水的环保先锋

    2023年深秋,燕山石化固废填埋场见证了一场“生态奇迹”——堆积如山的67万吨历史遗留固废,在短短半年内被转化为可循环资源。这场“变废为宝”的战役背后,是一位环保人的执着与智慧,他就是周龑。

    2008年,周龑加入五建公司,投身石油化工建设领域。尽管身处传统工业的浪潮中,却始终心怀一份忧虑:“传统工业的快速发展,若固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再快的增长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十年后,他毅然转型,加入了刚成立的环保节能中心,投身于土壤修复、固废资源化等新兴领域。面对旁人的不解,他坚定地说:“环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固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是周龑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燕山石化项目中混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67万吨固废,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开发了精细筛分和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装备体系,设计出模块化智能分选设备,将废金属、废塑料、腐殖土等成分精准分离,开创了固废循环利用的新模式,最终实现“零填埋”目标。业主惊叹:“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环保理念的革命!”也进一步坚定了周龑在环保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面对环保项目成本高、风险杂的难题,周龑首创“成本网格化管理”模式,持续优化技术方案,调整工艺流程,结合公司制度与项目特性,将项目分解为分包成本、管理成本、维稳成本及风险等模块,再将每个模块细化为数十个管控节点,严格审批流程,强化成本考核,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成本,确保效益最大化。

    “环保科研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企业要转型,专业要跟进,学习的脚步就绝对不能停!”周龑说。2024年,他选择攻读华东理工大学工程博士,白天奔波于项目现场,深夜伏案研读文献,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加入学习的行列,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鼓励全员参与学习和考试,多次邀请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知名专家、博士开展讲座,破解技术难题,并每周组织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团队工作能力。

    环保事业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周龑深知这一点,唯有突破技术瓶颈,才能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荣获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23年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被评为2023年优秀创新团队。2025年,他牵头申报国家重点专项课题3.7“地下水污染物跨介质传输观测与多界面阻控技术”正式获批立项,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宏伟蓝图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团队自主开发的零填埋固废资源化处置设备正在进行首台套鉴定,中试阶段的土壤地下水微泡沫注入材料和缓释氧材料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调试也终见曙光。“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他擦去额角的汗水,笑得坦然。

    从石油战线到环保事业,周龑用16年职业生涯诠释了“转型”的真谛。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责任的升华。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攻关更先进的技术,向着更艰难的环保高峰进发。“守住绿水青山,才能赢得未来。”这句话,既是他的信念,也是一名环保匠人对时代最赤诚的回应。  


信息来源: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