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石化人的绿色答卷

    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黄埔区发展公园的绿道上。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身着统一的灰色工作服、红色志愿者马甲,宛若移动的生态坐标,在绿意盎然的步道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绿动一小时”行动。塑料瓶在灌木丛里闪着刺眼的光,餐巾纸在草坪上蜷缩成白色的叹息,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在志愿者们眼中都化作了待解的环保方程式。

    此时环保节能中心HSE管理部的会议室里,二十多位技术骨干正围坐在投影幕前。屏幕上的《新固废法》条文像跳动的绿色音符,安全总监老陈手持激光笔,光束在“危废资源化利用”的流程图上来回游动:“这套热解气化装置就像给固废做了个微创手术,既减排又创效。”窗外的玉兰树随风轻摆,仿佛在应和着室内此起彼落的讨论声。新入职的小王快速记录着“碳足迹核算”要点,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如同春蚕啃食桑叶。

公园东侧的科普长廊前,实习生小吴正踮着脚尖张贴环境日主题海报。丙烯颜料绘就的青山绿水在晨光中流淌,她特意将“建设美丽中国”六个大字对准了步道转角——那里常有晨练的老人驻足。果然,身着太极服的李师傅眯着眼凑近海报:“小姑娘,这个垃圾分类新规和去年有啥不同?”小吴翻开随身携带的环保手册,指尖掠过精心标注的荧光笔记,娓娓道来的讲解引得几位路人也围拢过来。

    午后的办公楼里飘着淡淡的墨香。环保创意征集箱已被各色纸张塞得满满当当,有手绘的雨水回收系统草图,有用废包装带编成的工艺样品,还有不知道是哪个小朋友用铅笔歪歪扭扭画着的太阳能路灯构想图。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们开始清点“战利品”。三十七个环保袋整齐排列,垃圾分类如同色彩斑斓的拼图:蓝桶里PET塑料瓶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声响,绿桶中的枯枝败叶泛着泥土的芬芳,就连最难处理的烟头也有了专属的红色收纳盒。物资管理部门的大刘推来存放旧电池的收纳箱,箱体上“土壤守护者”的贴纸在路灯下泛着微光。

    风中送来白玉兰的清香,重点实验室的打印机仍在吞吐着《土壤修复技术手册》,扉页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墨迹未干。透过窗棂望去,似乎看到了发展公园的绿道上,那些跃动的红灰身影,那些此起彼伏的探讨声,那些充满巧思的环保创意,正在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绿色网络,将石化工人的赤子之心与大地母亲的脉搏紧紧相连。


信息来源: 
2025-06-19